从战略高度来看,要想做好一个工程,那么工程质量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下面就来看一下,优质项目的质量保障制度是如何确保工程质量的。
一、工程项目质量负责制度
对工程的全部及分部工程质量向建设单位负责。每月向业主、监理呈交一份本月的技术质量情况表,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这能对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也能让我们施工单位自己加强自省,对一些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举一反三,防止留下隐患。
二、技术交底制度
坚持以技术进步来保证施工质量的原则。技术部门详细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针对特殊工序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施工前要组织进行各级技术交底,包括项目工程师对工长的技术交底、工长对班组长的技术交底、班组长对业余班组的技术交底。各级交底以书面形式进行,因技术措施不当或交底不当而造成质量事故,要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三、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1、项目技术资料收集与项目施工同步,从工程施工准备开始,即开始进行文件材料的积累、整理、审查工作,项目竣工验收时,完成文件材料归类和验收工作。
2、项目资料员应严格执行工程技术资料的填写制度,对收集的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工程技术资料由与资料相关的部门或责任人(技术、工长、材料员、试验员、测量、质检员)提供。
3、凡提供资料的部门及责任人,必须按施工程序及时向资料员提供工程上一切资料,资料员平时按分部工程检查资料,每分部工程(或逐层)完成后,分类整理归档,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由技术负责人审核。
4、利用微机建立图档目录和追述管理程序,提高图档管理的时效性、完整性。
四、材料进场检验制度
工程的钢筋、水泥和砖等各类材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并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分批量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使用,因使用不合格材料而造成的质量事故要追究验收保管的责任。
五、样板引路制度
施工操作注重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化操作,通过不断探索,积累必须的管理和操作经验,提高工序的操作水平,确保操作质量。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都要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包括样板墙、样板间、样板件等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
六、施工挂牌制度
主要工种如钢筋、混凝土、模板、铺装等,施工过程中在现场实行挂牌制,注明管理者、操作者、施工日期,并做相应的图文记录,作为重要的施工档案保存。因现场不按规范、规程施工而造成质量事故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过程三检制度
实行并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自检要做方案记录。隐蔽工程要由工长组织项目技术负责、质量检查员、班组长检查,并做好较详细的方案记录。
八、质量否决制度
对不合格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必须进行返工。不合格分项工程流入下道工序,要追究班组长的责任。有关责任人员要针对出现不合格的原因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九、成品保护制度
应当像重视工序的操作一样重视成品的保护。项目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工序的交叉作业。上下工序之间应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如下道工序的施工可能对上道工序的成品造成影响时,应征得上道工序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同意,并避免破坏和污染,否则,造成的损失由下道工序操作者及管理人员负责。
十、质量文件记录制度
质量记录是质量责任追溯的依据,应力求真实和详尽,各类现场操作记录及材料试验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要妥善保管,特别是各类工序接口处理,应详细记录当时的情况,理清各方责任。
十一、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核定制度
竣工工程首先由施工企业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质量等级评定,然后报当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等级核定,合格的工程发给质量等级证书,未经质量等级核定或核定为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工。
十二、培训上岗制度
工程项目所有管理及操作人员应经过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并持证上岗。因无证指挥、无证操作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出现质量事故的,除要追究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企业主管领导的责任。
十三、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调查制度
工程发生质量事故,及时向当地质量监督机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做好事故现场抢险及保护工作,发生质量事故要根据事故等级逐级上报,同时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负责事故的调查及处理工作,对事故上报不及时、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四、工程质量奖罚制度
将工程质量和职工个人收益挂钩,项目经理部按工资含量提取一定经费作为质量奖,项目部的质量管理部会同施工部按月考核,对严格执行方案和工艺规程,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的职工个人发放当月质量奖;对不能严格按照方案和工艺规程,出现质量问题的职工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质量评比,对工程质量连续保持优良的单位予以表彰。对工作认真负责,质量评比连续保持优良的职工个人,除予以通报表扬外,发给一次性奖金;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由项目部提出建议,要在公司以及集团范围内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