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学习新“八字”建筑方针 寻找新时代建筑美2016-07-13 17:29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条“指导思想”对应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八字”建筑方针。与1952年我国首次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 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相比,新“八字”建筑方针内涵更为丰富,不仅有回归设计本质的坚守,更有适应时代变化的发展。
  本文从新“八字”建筑方针提到的“美观”二字谈些认知,毕竟,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到“美观”的变化,至少意味着新时代前提下国家对建筑审美、建筑美学的高度重视。
  从建筑审美的发展与现状说起
   2013年8月,美国社会学家大卫•加特曼在《从汽车到建筑:20世纪的福特主义与建筑美学》一书中描述了从汽车到建筑美学的因果关联。勒•柯布西耶等 一批欧洲先锋建筑师,将福特T型车作为他们开拓现代建筑的美学样板。他们宣称,要像福特制造汽车那样造房屋,即通过量化生产,打造出像福特T型车那样具有 标准化实用外观的建筑。同样,现代设计教育包豪斯课程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的同时,要学习一门手艺,这体现出了艺术家和工人的整合,这正是建筑师们在 那个时代所体现出的动态活力。
  这种思潮似乎在说明: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建筑艺术是具有内在杂交性的,其一只脚扎根在高雅文化领域,另一只脚扎根在大众文化领域。
  但当今的建筑美学分析家认为,“从汽车到建筑”的美学思想及设计方式导致了建筑在功能上的单调性。只有对于真实的经济与社会多元化的培育,才能创造出视觉上的差异和精彩,才能将公众建筑留在城市之中。
  美的本质是与人的本质直接相关的,因此,要从人的活动和需要中寻求美的根源,即从人的感性与理性的本性统一中找到美的根源。美是自由的作品,审美一定是一种自由的想象力方式。
  反观我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以洋为美”的系列表现,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领域吸纳国际先进经验是件好事,然而这种吸纳应建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之上。
  现在,不少城市建设项目贪大、求洋风盛行,“非洋不取”已成中国城市建筑创作中的隐忧,也是建筑界内的怪现象——越是怪诞就越吸引眼球;越是“西洋景”知名度就越高。
  中国建筑师要从新“八字”建筑方针中领悟文化自信的真谛,明确建筑设计不可违背建筑本质,建筑设计不可放弃与城市文化相协调的建筑美学思想,更不能弃公众审美于不顾,而追求标新立异的作品。
  从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群设计世家“样式雷”,到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师张镈;从主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设计的马国馨,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批标志性建筑,都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集文化与艺术于一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要求建筑师不能只满足于发挥自我的个性、灵性、想象力,还必须练就扎扎实实的功力。
  建筑“美观”思维呼唤“中国好建筑”
  21世纪,城市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论高低”的阶段。
   最能直观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和精神导向的一定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说,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城市实质上是人类的化身,是改造人类、提升 人类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认为,文化和艺术可以驱动经济的增长,帮助城市变得富有。
  审美观在滋养人们每天的需求时,还带给市民更多的愉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直言,在一些城市的领导及开发商眼中,不管美丑、适用与否,只要标新立异,只要能吸引眼球,就算是成功的建筑。这导致不少在西方国家本不可能“落地”的项目,竟在中国大量建设。
  在建筑创作中,“美”不仅指外观好看、耐看,更主要的是要协调、宜居、舒适、持续、有特色。
  强调新“八字”建筑方针的“美观”价值,尤其需要各级城市管理者对建筑审美多些自知之明,尊重建筑师、规划师的审美及大众文化的审美,防止因为权力任性而留下城市景观上的历史遗憾,特别要从制度与法律上保证不能用政绩眼光和市场眼光来取代审美眼光。
  在建筑审美的研讨中,还要说明,建筑是塑造国家精神的产物,建筑师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建筑师地位、作用及责任上都作出了较为深入的描述。
  新“八字”建筑方针并非是推倒历史的内容重来,而是一种历史的衔接,使中国建筑方针成为一个不断丰富、越议越新的话题。
   广义设计包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住区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乃至文博展陈设计,从大到小,不一而足,相同的是这些都关乎品质细节。设计是 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计的尊重就是对文化的尊重。国内有些新媒体已评选过多届全国丑陋建筑,笔者也认同这是通过一种逆向思维去发现中国建筑审美缺 失点的重要方法。对此,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总结了6类“丑陋”建筑的形式,即宣传权势至上的“迂腐建筑”、宣传形象至上的“奢侈 建筑”、宣传个性第一的“虚假建筑”、宣传哗众取宠的“怪诞建筑”、宣传低级趣味的“庸俗建筑”、宣传模仿抄袭的“盗版建筑”。
  但是,建筑审美需要正能量。对应于“丑”,美的建筑自然必须确立。近年来,关于“中国好建筑”的呼声日盛,其代表了中国建筑创作的正确方向。
  何为“中国好建筑”?“中国好建筑”应该是能反映人们需求和向往的美好建筑内容、美好建筑形式、美好建筑思想、美好建筑生活的作品。
  新“八字”建筑方针如何真正贯彻,建筑“美观”如何深入解读,建筑创作如何在“美观”二字上大做文章都是需要缜密思考的问题。
  审美、美学,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视野中,似乎一提到美,就是休闲的度假胜地,或是难见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美学家的使命,建筑美学的未来走向,要以中国建筑文化跻身世界、要以建筑文化在国民心中扎根、要以在校园中普及到建筑美学知识为目标。
  城市市民的城市人文素养,绝不可缺少建筑文化及对自己家园建筑审美的认知,培养城市市民建筑审美素养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桩大事。
  笔者一直认为,建筑评论是可以给建筑创作乃至各类评优活动提供很多帮助的,但首先要克服建筑评论现有的几项“病症”。
  第一,机制缺乏症。营造有节操、有智慧、有才情的评论家群体,要使批评家与建筑师群体完全没有利益关系,形成“是捧是斥悉听尊便”的优质良性机制是重要的。
  第二,阵地匮乏症。有了优质的批评阵地,便可造就一批单打独斗的个性批评家。独木确乎难成林,但无数独木也可构成林,唯有独木之风姿绰约,才有林之万千气象。
  第三,思想禁锢症。大浪淘沙后的权威批评,必是清醒而中肯的,必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必是具备前瞻引导性的。建筑本无畏,谁是谁的界?一个激情四溢的建筑评论家,必能宏阔。
  据此,笔者认为,建筑评论要努力实现创新还需要做到:
   第一,建筑评论的自我批评。建筑评论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导风向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建筑评论 要真的有批评之声,不能有评论家在,但真正的批评“缺席”或“缺位”;另一方面,建筑评论机构或组织要具备批评理性,没有自我批评的评论舞台是难服众的, 更是难有威信的。
   第二,建筑评论要勇于走到“圈外”。建筑评论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并称“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但建筑评论迄今主要是自说自话,需要大的变化来承载新的 思想,要通过诸如“建筑与文学”、“建筑与音乐戏剧”等交流,让建筑知识普惠公众。为此,不仅要善于寻找新的媒体空间,还要提升对建筑评论本身思想力量、 精神力量、人格力量的把握。
   第三,建筑评论有推荐学术榜样的责任。建筑界的学术榜样,即大师类的人物,智慧而厚积的人,其不仅有大设计观的跨学科知识背景,还要让心灵保持开放并充 满进取心态,尤其要勇于反对“只谈学术,不伤感情”的约定与做法,在不盲听盲信的坚守中真正有所收获。正因为批评是建筑评论的根本品格,所以在建筑创作中 挖掘华夏特色审美元素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在中国建筑审美观下的“中国好建筑”才会逐渐找到答案和方向,这是建筑师与建筑评论家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来 源:中国建设报)
最新资讯MORE+
喜报—公司喜获地基基础工程专业
联系我们MORE+

电话:029-81122868 029-88879215

传真:029-81122868

Q Q:1181757217

邮箱:longchang_js@163.com

网址:www.longchangjs.com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信息大道48幢1单元11层11103号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工程案例| 经营领域| 科技创新| 企业文化墙|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Copyright©www.longchang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隆昌建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888888888号

联系电话:029-81122868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制作